业务交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学管理 > 业务交流 > 正文

把握高考动态,提升教学效率-佟志敏

更新时间:2012-03-08 16:40:00

把握高考动态,提升教学效率
-----北京智达高考研讨会学习汇报
高三历史组   佟志敏

一、深刻把握近五年的高考动态和命题特点:

1、高考命题特点;

① 时序上打破了模块排列实行的是通史排列,先后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排列。古代史先中国后世界,以中国史为主。近代史是先世界后中国,以世界史为主。 现代史是先世界后中国,中国史略多。

这样的通史编排打破了时序,反映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中外历史结合,尤其是近现代史的排列上先世界后中国,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又从横向在全球文明宏观视野下通过中外对比,把握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联互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与各自特点。使学生能够从时间上、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发展全貌的认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② 在中外比例上:中国史共13单元50节(古代史4单元16节,近代史3单元10节,现代史6单元24节),世界史共13单元35节(世界古代史2单元3节,世界近代史5单元13节,世界现代史6单元19节)。 中国史内容多于世界史内容,但世界史内容比课程改革前的老高考有所增加。

③在古代、近代、现代比例上:古代史占6单元19节,近代史占8单元23节,现代史占12个单元43节.。与课程改革前的高考相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增加了现代史内容,减少了近代史内容,尤其是减少了中国近代后期新民主革命史内容,体现了历史教学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坚持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2、具体题型分析:

首先选择题部分变化如下:

(1)题干的文字量明显增加,理解的难度明显增大;

(2)识记类试题明显减少,取消了历史文化常识题,缩减了历史理论类试题,增加了提取历史信息类试题(文本、非文本);

(3)原因类、特点类、比较类、提信息类、影响作用类试题是最常见试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强化;

(4)非文本类试题常态化(两道),要引起重视;

(5)周年热点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道选择题(07年的关贸、08年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10年的百团大战、11年的巴黎公社等)。

其次主观性题部分:

(1)论证和探讨问题类试题明显增加(2010年的“历史前提”、2011你的德才观和中国崛起等观点的评析);

(2)原因、特点、影响、评述等类型试题常态化;

(3)学术前沿的知识和观点增加,建议翻阅《历史研究》。

(4)选修(1)比较类试题最常见;

3、特别说明一下文学常识题和文学理论题:文化常识内容在全国各省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尤其在三年新高考的宁夏题中连续出现,题量一直是二道,这即体现了新课程下历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功能,又有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一信息带给我们的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加强文化史的复习力度。

二、高考试题命制特点分析给我们的启示及备考对策

(一)备考认识策略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近年来,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研究历史成为我国历史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式史观也就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范式。

因此新课程备考要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史观的变化,以及学会在不同的史观指导下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多元思维,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的历史观。

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如果从社会史的角度,从器物层面到思想文化乃至制度层面,近代中国确实经历着一个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这便是“现代化史观”的看法。

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学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学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这些核心价值,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和备考的基本追求。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

2、用科学的备考观念指导复习过程

⑴正确认识备考与应试的关系,力求少做或不做无用功

备考的目的是磨刀,它不过是高考砍柴的前提,这个过程中的“砍柴”只是“试锋”而已。因此,没必要多砍柴,甚至漫山砍柴。高考题基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设计,备考过程很难砍到明年高考的那棵“柴”。一定要对教材知识、材料和训练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甄别,大胆进行“减法操作”,突出重点,重质轻量,以质取胜,以落实为要;以有效地培养能力为目的,不要过于加大训练量,而应加大训练力度,努力追求高效训练。否则,知识拓展无尽无休,题海大战没完没了,求多求全,往往容易造成浅尝辙止、囫囵吞枣的后果。

⑵把握考情、学情,按“需”施教

把握考情、学情,是实施针对性复习的前提保障。“需”是施教的内容。作为高考备考指导,“需”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高考的需要,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等;学生的需要,学生现状与高考要求的距离“差”。考情的“需”是第一位的,是教学与备考不可改变的;学情的“需”是第二位的,是千差万别的、可以改变的、动态的。岁岁年年“考”相似,年年岁岁“学”不同。备考就是要在“考情”的引领下,树立“面向考情定目标,针对学情定策略”的思想,通过复习教学,最终使“学情”达到“考情”的要求。那种一味强调“学情”,总拿“学情”说话,不顾“考情”高层次需要而进行低层次备考教学的做法,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得到一定进步,但由于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也最终只能使学生在考场上望“题”兴叹,徒劳无益。这是科学备考的关键所在。

(二)内容设计策略

内容设计要解决好复习专题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次、重点、数量以及呈现形式、课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要从“四情”实际出发,明确复习内容设计的要求,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四情”是指考情、学情、材情、轮情,是设计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依据“考情”,主要确定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主要确定一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主要确定一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主要确定一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内容的设计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基础知识的范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要依托考试中心《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与教材,逐步细化高考考试知识的范围,即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

在处理复习知识“面”的具体内容时,应主要依据人民版教材来进行,对岳麓版、人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但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

2.要保障复习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结构、训练题目、方法技巧三方面。一轮复习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另外还应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隐性的知识:一是通史体系下各模块专题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内容,因为各模块教材内容是按专题史体例编排的,而《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内容是按通史体例罗列的,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建立起通史基础之上的专题知识体系。为此,就要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块之间内容的联系整合要适度,切忌大量扩展通史知识;选修内容建议复习两个模块,一般不要与必修模块内容进行整合。二是各专题内部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启示、结论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复习专题内容层次完整、系统,宏观与微观结合,史论结合。但这一部分内容的挖掘也要适可而止。

训练题目的设计包括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考试三部分。题目的设计应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尽量模仿或超越高考样题、样卷,从内容到形式保持基本的相似性。题目设计的途径一靠自主创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来主义。其中,改造利用应是主要的方式,要严把审题关,要特别注意各地市统考试题的搜集、利用。今年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类题目、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类题目的设计与训练。

另外,设计复习内容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复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包括理解、记忆、掌握知识结构的方法,应试过程与解题的方法技巧等。许多教师缺乏对这一方面进行系统的、有效的指导。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要有明确、准确、精练的答案或文本资料。

(三)过程实施策略

一轮复习要周密计划,精细实施,保证复习过程的完整性;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复习实施过程方面,要解决好计划安排、进度与节奏、方式与方法、环节与活动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复习效率。

1.要通盘考虑,协调好复习进度

根据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将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以及模拟训练等活动占用的时间统一分配、合理分配,进行细致周到的安排,保证一轮复习有条不紊的进行。计划要具体到每一周、每一节课,最好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做到一目了然。要防止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

2.优化专题实施过程,精心组织协调课堂复习环节与活动,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要做到内容容量适中,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简洁、流畅,各种教学活动协调,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方法使用灵活。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有消化巩固的环节与时间。

课堂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教师主导型,其基本特征是“讲+听+记+查+练”;二是学生自主型,其基本特征是“读、看、问+查、导、督+练”;三是以练促学型,其基本特征是“练、考+讲、评+看+补 ”。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可依据教学实际交互使用。

课堂复习过程要力避随意性,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与现象:

一是一节课的内容取舍失当,不合班情、学情,存在过高或过低、过多或过少、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到位等现象;

二是教学环节与活动安排过于松懈、单一,重讲轻学,以讲代学,一讲到底,没有时间观念,导致学生缺少巩固消化的时间与环节;

三是教师只顾讲课,不顾对学生的督促、检查;不注重因材施教,内容、对象一刀切,忽视课堂内帮扶的重要性和灵活关系。传统备考复习模式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型,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性,课堂气氛沉闷。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课堂复习的效率,必须加以注意与克服。

(四)能力训练策略

要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即应考能力与技巧。

1.训练是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保证训练题目科学性的前提下,一轮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训练的规范性:

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

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

三是模拟考试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

2.精心讲评

要做到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点评、自评、互评相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评与补偿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

一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问答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运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另外还应将解题方法指导与帮扶结合起来,因为许多帮扶对象是因为解题技巧不灵活而影响成绩的。



总之把握好高考动态和趋势,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督导。就一定能在今年高考中创辉煌!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