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课例一等奖,河北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河北省首届校本课程评选一等奖。学生谈起孙老师常会神采飞扬:“课堂上的她是那么灵动多姿,她讲述的人物能穿越千年如在眼前,她解析艰涩的考题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她的课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又富有思维挑战。”曾经的学生回想起孙老师的语文课总是无比留恋:“最好的奖励就是老师朗读我们的作文,她把我们的习作当成绝世佳作一样朗读,让我们感到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她教给我们的阅读、写作和演讲,都成为我们在高考中取胜的利器,更使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应对自如。”
如果语文是树,那么树的根是深的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语文课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十几年来孙老师坚持修炼的基本功和坚持奉行的理念。
夯实专业功底。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的。孙老师坦言自己刚大学毕业时功底是浅薄的,而语文这个学科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和良好的悟性,这就是她后来决定读研的原因。2001年开始在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进修中国古代文学,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学习、读书、做论文。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深入的文本分析,能够在细读中有独到的发现。几番学习和磨练之后,专业功底扎实了,不需借助参考资料,就能对文本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曾有人不解,以为给中学生讲课大可不必搞得那么深刻,而孙老师认为,就好比要讲述一段河流,要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眼前的河流,还要有它的起源和走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一条完整的河流,领悟她壮丽的实质。因此,在解读每一篇课文时,她力求不借助参考书就能有自己的发现,即使是沿用教参的观点,也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是给学生转述一个结果,而是要教给学生思考与发现的过程。2004年,经历了六年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有了两届高考备考经验,再加上三年读研的经历,孙老师在教学上能够游刃有余,无论是视野的广度还是挖掘的深度上都有了不小的进步,第一年代表学校参赛,获得市评优课一等奖。2010年,代表河北省参赛,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一等奖。
接通文化根脉。教师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是上好语文课的先决条件,接通深厚的文化根脉是展现语文课魅力的重要因素。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片闪亮的叶子,要让学生通过一片片叶子,探寻文化的根脉,让文化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讲陶渊明的诗歌,透过他笔下淡到极致的田园景物品味他在矛盾与纠葛中对心灵家园的寻觅与发现;讲杜甫的诗歌结合传记,在浩荡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儒者在艰难中不渝的悲悯与忠诚。孔子的执着,庄子的超然,曹雪芹的悲凉,鲁迅的犀利,语文课连接了历史与现在,要让学生透过叶片,进入叶脉,潜入枝干的血液和根系的骨骼。最终令学生感动和震撼的不是语文课和语文教师,而是文化本身的魅力,而语文课是媒介,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神圣领域的使者。师者,即为使者,作为一名使者,孙老师带领她的孩子们徜徉于中华经典,涉猎外国名著,以文学为媒介,跨越历史时空,深入文化根脉,与智者对话,让思想升华。
她不放弃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进行文化链接,甚至对早宣誓誓词进行创新,以精选和改编的中外经典现当代诗歌代替常规的誓词,每个清晨,孩子们以嘹亮的声音诵读《人生礼赞》《西风颂》《三叶草》等名篇佳作,以经典励志,以激情诵读,让经典熟读成诵,让激情响彻青春。
如果语文课是太阳,那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学生时代的她就有一个愿望,让语文课像小说连播或说评书一样充满魅力和吸引力,大学毕业后,听说有的老师讲课达到了这样神奇的境界,便专门去听课学习,发现语文课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关键在于讲出新意,几经揣摩之后,她认为这种新意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别出心裁,是让学生感到课堂上老师讲的正是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学生原本明白老师却简单重复或从书上复制粘贴的东西。孙老师的语文课从以下几个角度创造新意。
新意是行进的速度。孙老师讲课节奏快是出名的,快到什么程度呢?她以班中前1/3学生学习的速度为标准。她做过实验,如果课堂总是顾及全体,就会使学在前面的学生无效等待,从而形成课堂的群体低效;如果讲课的速度与前1/3学生保持一致,就会激发前1/3,带动中间1/3,淘汰后1/3。学习是进步的过程,也是淘汰的过程,但要让学生明白淘汰的是什么,是劣质习惯,是惰性和低效,通过淘汰劣质习惯而达到整体行进的节奏。难怪有学生这样评价她的课:“她讲课的细致、深度和节奏,都让我拥有一种对积极的渴望和向前奔跑的力量!”
新意是升华的状态。孙老师的语文课有几个原则:讲授课不给课上长篇阅读时间,要课前预习完成;习题课不给上课对答案的时间,要课前看详解答案自己批注完成;书上有的内容,自读完成;简单的内容,自学完成;经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是总结性的呈现与综合性的升华,是在学生充分学习预热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后的提升。这种提升正是学生经过自学和讨论之后的深层需求,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提升要契合此时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强化思维印记,提升思维水平,构建思维体系的目的。
新意是备课的独到。语文课的新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深层挖掘和新颖设计,在经典课文教学中,孙老师必会找到一个新颖独到的亮点。对于短篇课文,她短篇长教,以相近文本的链接拓展广度,挖掘深度;对于长篇,采用长篇短教,以片段链接整体,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登岳阳楼》是早年获奖的课例,成功运用短篇长教的方法,将岳阳楼诗词与黄鹤楼诗词、滕王阁诗词对比,将《登岳阳楼》与其他岳阳楼诗词对比,与杜甫其他诗歌对比,与不同时代体现儒者情怀的诗歌对比,最终发现“岳阳天下楼”的秘密。
新意是生成的智慧。课堂最大的魅力不是预设的新颖,而是生成的智慧,生成体现师生互促,思维互启,情感共生。孙老师的语文课充满激情与活力正在于课堂上的智慧生成。头脑风暴是她常常运用的方法,对于重点问题,以接力的形式补充完善,以竞赛的形式组际碰撞,作为老师,她善于倾听和引导,能敏锐发现并追踪学生的亮点,顺势而导,渐入佳境。课堂生成是立足实际,解决问题,她常常运用课堂生成的智慧把学生带至思想的高地和情感体验的高峰。
如果老师是农人,那么农人每天要在田间耕耘
讲好语文课不是好老师的全部,有效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使学生有切实的收获。
全批全改,深入学情。孙老师教两个班,每次的作业和考试都是全批全改。实行作业考试化以来,每天晚自习期间有语文作业时间,为了在第一时间实现成绩反馈,常常是没有当天的晚自习,但是孙老师依然留校,直到收齐语文作业,并在当晚批改完毕,评分完毕,公布点评成绩完毕,发卷完毕之后才离校。每周六的考试,语文是一整张试卷,绝大多数是主观陈述题和作文,阅卷任务十分繁重,孙老师收齐试卷后,从午饭后开始,在教室门口摆一张课桌,一看就是六个小时。批改作业和试卷几乎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但孙老师仍然乐此不疲,她认为批改作业和试卷是接触学生、了解学情的最有效方式,只有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和学情,才能在备课时抓住重点,在课堂上实现高效。就像是农夫,要想有好的收成,就要不怕辛苦,深入田间劳作,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学生每天的学习的情况了如指掌。
个性定制,单独辅导。孙老师很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单独辅导,常常以作业面批的形式进行。每一次面批她都会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就像是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语文课上前5分钟是学生演讲,每个学生的演讲都要提前一周准备,每篇演讲稿孙老师都要提前阅读,提出修改意见,常常是一篇讲稿经历了一周的修改才能到课堂演讲,在这一次次打磨中学生获得的是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最终能在讲台上信心十足的演讲,给大家带来感动和震撼。在演讲之后,孙老师又有即兴点评和提问,对学生演讲进一步生发,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更进一层。每天的演讲和语文课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惊奇与感动,而孙老师的修改和点评是让学生满怀期待又深感极具挑战的思维历练。
激情暑假,翻转课堂。暑假是最好的提升,2014年孙老师利用暑假开展了视频阅读的翻转课堂。在“大师”文化视频、“开讲啦”励志视频等优质视频资料中,精选出15个视频资料,每两天在班级qq群发视频共享或链接;学生下载观看,写读后感,发至班级博客,形成图文并茂的博文;孙老师每天在班级博客上点评孩子们发的文章。最初学生们感到每两天写一篇作文很辛苦,但是在孙老师的鼓励下坚持下来,后来每天的视频课堂成为期待和享受,写文章发表在班级博客更成为一种惊喜,文章上有老师的点评,有学生的互评,还有爸爸妈妈的点赞和评价,还能让很多朋友在网上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学生们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而最辛苦的就是老师,每天两个班的博客都要上传大量文章,她要每天早晨6点打开博客,阅读点评,每天批阅博客文章的时间不少于5小时,还要选出精品,每天更新精品链接。视频课堂结束后她指导孩子们把自己的文章打印装订成册,返校后展览交流。暑假之后,学生们普遍感到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水平上有了很大提升,家长们也深受感动,整整一个暑假,孙老师要每天守在电脑旁,精选视频素材发送,每天等待孩子们发表的一篇篇文章,批阅点评,这是多大的辛劳与付出。有的家长在为孩子文集写的序言中写道:“这个暑假孩子们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和写作的提升,孙老师满怀激情与智慧的教学不仅给孩子们,更给家长带来了无穷的正能量!”
如果师者即为使者,那么使者就要完成使命
以执着的追求打造课堂的精彩,展现语文的魅力,在教学上精益求精的锤炼与打磨是她十几年来不懈的努力。
质疑权威的魄力。经典散文《囚绿记》多年来公认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光明前景的信念,也表达了作者对破坏和平、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懑之情。”而孙老师认为这是受当时时代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类型化理解,并没有挖掘出文本真正的内涵,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从文本分析入手,发现了隐藏在文本深处秘密:在一个阴郁的年代,一个彷徨的青年所遭遇的心灵困境,内心的封闭与挣扎,以及在民族尊严面前一个脆弱生命爆发出的撼人心魄的力量。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正是孙老师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分析和写作训练着意培养的思维品质,也是她在多年的教学中坚持的自我修炼。
否定自我的勇气。否定自己是难的,而每一次进步与超越都是在对旧我的否定与新我的塑造中获得的。工作第一年,讲课还基本是照本宣科,学生感到缺乏内涵,师傅指出缺少激情。在深刻的自我剖析之后,她意识到专业功底的浅薄是关键,并通过听课学习加以弥补,几年之后便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并且使当年的短板变成长项。每一次公开课、参赛课都要经历几次三番的锤炼与打磨,甚至是对自己已有构想的否定。2009年的省级参赛课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2012年全省高三同课异构,开赛前三天对已有设计推翻重来。2012年以《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精彩课例获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掌声之中她保持着清醒,认为自己现有的课堂仍然摆脱不开陈旧的形式,而学生的激情需要一个新的契机唤醒。 2012 “慕课元年”滚滚而来,2014保定三中“智慧课堂”开始启动,借助新技术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成为她的又一个新起点、新超越。
执着追求的耐力。每一步成长都有巨大的付出和艰苦的努力。老教师谈起她的勤奋努力都赞叹不已。2003年孙老师27岁,怀孕期间一边带高三,一边做硕士论文,还参加评优课获得一等奖。2004年6月,带完高三生孩子,生完孩子十天,在家人和同事的陪护下做硕士论文答辩。孩子刚满三个月就上班,教两个班的课,每晚在孩子睡着之后备课,批改作业。她坚持学习,在每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有人对她熬夜工作的精力感到不解,但不并知道这是她长期晚上读书学习形成的生物钟;有人对她高效的写作感到钦佩,但并不知道无数个从深夜到黎明她经历了怎样艰苦的辗转思索;当人们赞叹她在语文教学中屡屡获奖时,并不清楚她有过怎样的痛苦剖析、深刻否定、更新完善、精益求精的磨练过程;当家长们惊叹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时,并不清楚老师备一次课需要多久,出一份题需要多久,批改两个班作业需要多久,老师的工作常常不分昼夜,没有下班,没有休息日和假期。这个过程历练了教师,使教师成长、成熟,而经受这个艰苦的历练则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每一位优秀教师都要经过这样的历练,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使自己优秀,经过这样历练的老师才可以成为一名使者,引领孩子通往知识,通往梦想,走向未来!
孙茜老师在教学上的优异成绩得益于个人的执着努力,更得益于保定三中近年来在教学上不断深入的改革创新。学校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优质课评比,多次承办国家级、省市级优质课大赛等教学研讨活动,2015年打造了保定市第一个智慧校园,构建智慧课堂教学体系。近年来保定三中语文教师在河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中三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课例展评中三次获得一等奖,2015年保定三中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33所省级重点高中名列第二,高考学科综合排名第三,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飞跃!当老师们的个人的奋斗与学校的奋斗凝聚在一起时,形成了巨大的合力,成就彼此的共赢;当个体的幸福与集体的幸福融合在一起时,就会使个体与集体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无限魅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保定三中